關於腦庫的「捐腦流程及須知」,點我
目前全球各地已經有超過 150 個腦組織庫,收集各年齡、性別與狀況的腦與相關組織以及體液。建立腦庫的國家主要集中在北美洲、歐洲、澳洲,各國的腦組織資源透過相互的緊密合作。
二十幾年間,亞洲地區包括印度(1995)、日本(1999)、泰國(2001)、中國(2012)、南韓(2016)以及新加坡(2018)等皆相繼成立腦庫。
在政府公告的 205 種罕見疾病當中,許多的症狀是以神經學的表現為主。然而,神經學的診斷除了依據患者表現的行為、感官或認知功能進行檢測之外,時常需要病理解剖的結果以確認診斷。臺灣人的基因型、高齡化社會以及生技與臨床研究的需求,目的是找到能治癒的方法以終結病痛。
儘管目前全世界超過100個腦庫,其中有許多可做為我們師法的對象。然而,這些資料庫中,沒有臺灣人的相關資料。但因族群、地域的不同,況且臺灣人的基因型 (基因突變位點)與外國完全不同,臨床表現不相同,才會決定成立臺灣的腦庫。
現今社會也邁入高齡化,如果有家人罹病,對於病人及家屬來說,不論是在生活,經濟甚至是精神層面都是一大負擔。
病友在接受治療時,因為尚未有積極的療法,所以無法被治癒。但這些病友的大愛,希望能夠捐出遺體,研究出有效的療法,讓一樣的痛苦不再發生。
學術團體、研究社群 (academic community) 、生物科技產業 (biotech industry) 需要正確的神經病理診斷(神經退化疾病的基因、分子亞型、 未知與不預期之腦疾病)。
為參與國際腦庫相關神經疾病如失智症及罕見疾病等研究起點,作為完善病理診斷的機構的腦庫。以「建立國家級腦庫核心實驗室」、「建立資訊共構與資訊共享的機制」以及「建立國際級神經醫學研究永續經營模式」提出臺灣腦庫議題策略構想。
由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創會會長 宋秉文教授與臺灣醫學院副院長 謝松蒼教授 共同擔任NHRI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臺灣腦庫」議題的召集人。
為籌備臺灣腦庫,宋秉文醫師及謝松蒼醫師共同主持並帶領腦庫工作小組,讓民眾瞭解腦組織的捐獻在研究創新和治療發展的意義與價值,同時,爭取更多社會各界領袖及大眾的支持和經費募款。
共同召集人:
台大醫學院副院長謝松蒼醫師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宋秉文醫師
腦庫工作小組(除了以下主要成員,不定期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參與研討)
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李立仁副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病理部鄭永銘主任
台大醫院總院病理科張克平醫師
北榮桃園分院神經內科蕭丞宗醫師
三軍總醫院病理部李耀豐醫師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病理科黃曼舒主治醫師
漸凍人協會理事長林詠沂
中華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理事長林秀成、常務理事高宜鳳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顧問張棟樑
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顧問、東吳大學企管系講師許惠淳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賴穎慧研究助理
列席指導: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江博煌副執行長、洪培凱博士
腦庫工作小組除了對外進行社會宣傳,邀請國際知名腦庫學術研究學者來訪交流或前往參訪。更針對法條、倫理等相關議題舉辦專家研討會議進行研議,受到律師全聯會及醫師全聯會的支持和協助;國衛院論壇「臺灣腦庫議題」工作小組也邀請神經罕見疾病相關的「病友團體」共同參與討論和規劃。
效仿歐美亞洲等國經驗,成立國家級腦庫之構想,蒐集腦、脊髓、腦脊髓液、血液以及其他相關神經組織(統稱腦與神經組織),對象包括患有神經系統疾病之患者與健康民眾,追蹤個案之長期健康、病歷及檢查資料,作為神經醫學研究發展之重要資源。
McLean麥克萊恩醫院的哈佛腦組織資源中心(稱為腦庫)自1978年成立以來,「腦庫」已從患有各種神經系統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捐獻者以及健康對照者中收集了9,000多個人類大腦標本。2013年至2019年執行NIH合約,每年資助100個大腦的收集,而新的合約每年將為180名大腦提供資金,並允許採用幾種新程序來增強該中心的使命。
麥克萊恩醫院腦庫榮幸地成為NIH NeuroBioBank六個腦庫之一,提供研究人員在研究中使用死後腦組織和相關生物標本的國家資源。2019年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獲得了一份為期五年的新合約,總金額為12,796,394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