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腦庫的「捐腦流程及須知」,點我
(中央社記者沈佩瑤台北9日電)從1名罕病患者的心願出發,台灣腦庫終於在去年11月成立,至今已10餘人簽署同意書,病友和健康民眾都有。衛生福利部次長王必勝今天說,會處理協助所需經費,盼常態化支持。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2024/03/10 05:30〕國內首座「台灣腦庫」去年十一月成立後,昨辦首場研討會,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指出,目前台灣腦庫已有十幾位捐贈者,特別邀請國際專家經驗分享,推進台灣腦庫發展;衛福部次長王必勝直言,高齡化社會凸顯腦部醫學研究的重要,會協助爭取常態性經費,全力支持腦庫運作。謝松蒼說,腦組織取得非常困難,因此這是從細胞模式、動物模式到真實世界研究的最重要一塊拼圖。目前台灣僅有一座腦庫,去年十一月成立至今已有十幾位捐贈者,是好的開始,未來將持續收集罕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腦科學研究團隊探究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機轉與藥物研發。
謝松蒼提到,腦庫有兩個重要工作,第一是和社會溝通,提高對於捐腦和腦科學研究的認同與關注,其次是藉學術研討會促進台灣腦科學和腦疾病的研究。昨日特別邀日本腦庫聯盟主席村山繁雄分享經驗,日本已有十幾座腦庫,組成聯盟,這也是台灣的夢想,盼透過交流提供台灣發展借鏡,建立國際合作。村山繁雄在研討會中提到,「Gift of Hope(帶來希望的禮物)」 是西方國家腦庫的口號,神經科學是解開疾病機轉及開發藥物的重要基礎,因此維護腦庫系統就是神經科學的未來。王必勝說,高齡化社會,退化性疾病包括失智、阿茲海默、巴金森氏症等,對社會的衝擊越來越大,因此去年衛福部核准成立台灣首座腦庫,這是腦科學研究重要的里程碑,未來希望建立常態性經費支持其營運。
〔記者邱芷柔/台北報導2024/03/09 19:28〕國內首座「台灣腦庫」於去年11月成立後,今(9日)舉辦首場研討會,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指出,目前台灣腦庫已有十幾位捐贈者,研討會特別邀請國際專家經驗分享,推進台灣腦庫發展,未來將持續收集罕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腦科學研究團隊探究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機轉與藥物研發;衛福部政務次長王必勝直言,高齡化社會凸顯腦部醫學研究的重要,衛福部會協助爭取常態性的經費,全力支持腦庫運作。
謝松蒼說,台灣大學醫學院與台大醫院從2017年開始規劃腦庫,終於在2023年揭牌成立,許多病友的大愛,期待腦組織可以作為台灣腦科學和腦疾病研究的基礎,因此腦庫有兩個重要的工作,第一是和社會溝通,提高對於捐腦和腦科學研究的認同與關注,第二是腦庫希望藉由學術研討會促進台灣腦科學和腦疾病的研究。
謝松蒼提到,腦組織的取得非常困難,也因此這是從細胞模式、動物模式到真實世界研究的最重要一塊拼圖。目前台灣僅有一座腦庫,去年11月成立至今已有十幾位捐贈者,是好的開始,此次研討會特別邀日本腦庫聯盟主席村山繁雄教授(Professor Shigeo Murayama)進行經驗分享,日本有十幾座腦庫,組成聯盟,這也是台灣的夢想,透過交流,可提供台灣灣腦庫發展借鏡,並建立國際合作。
村山繁雄在研討會中提到,「Gift of Hope(帶來希望的禮物)」 是西方國家腦庫的口號,而在日本則是用「okagesama(接近中文『托你鴻福』的意思)」,神經科學是解開疾病機轉及開發藥物的重要基礎,因此維護腦庫系統就是神經科學的未來。
對於腦庫需有長年經費才能支持營運,王必勝說,高齡化社會,退化性疾病包括失智、阿茲海默、巴金森氏症等,對社會的衝擊越來越大,神經醫學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去年衛福部就核准成立台灣首座腦庫,這是腦科學研究重要的里程碑,未來也會持續支持,並希望建立常態性的經費,支持腦庫營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