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腦庫的「捐腦流程及須知」,點我
台灣即將邁入超高齡社會,對於年老時發生腦神經退化病症,進而衍生失智、失能的患者越來越多的情形,所需要付出的照顧人力以及醫療資療也日益增加。
對於建置以台灣人為主的腦神經組織庫,收集並研究國人的腦神經組織進行研究及藥物開發,找出失智症與類澱粉病研發治療的新方向及可能預防或治療這些疾病的方法實屬重要議題。
主辦單位:臺大醫學院|臺大醫院|臺灣腦庫協會
合辦單位:台灣神經學學會|臺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
張上淳副校長表示這幾年來許多推動建置台灣腦庫的工作,不是為著臺大,而是為著全台灣。
邱泰源立法委員談到在這過程中出力甚多,期許台灣腦庫在與政府部門的溝通協調下能順利成立。
謝松蒼理事長強調國外的腦庫多是由政府出資由醫學院、醫院或研究機構來成立;而台灣的腦庫,則由於病友的呼籲與大愛,推動醫師與與研究人員,向政府部門申請成立腦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非常不一樣。
黃玉春理事長提到有許多病友希望能夠捐獻,但有些人等不到腦庫成立,就往生了。光是今年的前三個月就有七位小腦萎縮的病友去世,這麼多珍貴的腦,竟然無法捐給腦庫!
林永煬理事長多年來關心台灣腦庫的建置,台灣神經學學會將全力支持腦庫。
研討會的第一位講者是美國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醫學院病理部的黃金生教授(Eric Huang)。黃教授是現任的美國神經病理學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f Neuropathologists)的會長,他介紹了導致額顳葉失智症的一個重要基因Progranulin, GRN,腦庫中的腦組織資源就發揮了重大關鍵的作用。黃教授的團隊分析組織切片中的神經細胞、星狀細胞與微膠細胞的特徵,並作特定細胞的轉錄組分析(transcriptome analysis),發現微膠細胞與星狀細胞的病理變化,是導致額顳葉失智症等神經退化的關鍵,而高品質的腦組織是提供神經病理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第二位講者是目前在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醫院病理部進修的臺大醫院病理部 張克平醫師,介紹世界各地收集腦組織的醫師與研究計畫以及他的研究發現,並指出世界各地腦庫的合作與聯盟的建立,需要相當一致的收集與處理標準,也需要政府部門長期穩定的經費支持。腦庫不只是收集與存放腦組織,還要收集生前的健康史與基因資料,並且要讓研究者方便取得與使用。
第三位講者為台大醫院神經部 謝松蒼醫師 在週邊神經系統神經病變的研究上,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他介紹在臨床工作中遇見難以診斷的個案,但在神經切片中看見類澱粉的沉積,進而發現病人有甲狀腺素轉運蛋白(transthyretin, TRR)基因的突變(TTR-A97S)。擴大檢查後發現,在台灣的這類病人(家族性類澱粉神經病變hereditary 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有95%帶有TTRA97S,與日本及西方報導的突變位點不同,這是台灣特有的基因型。謝教授研究團隊成功建立了小鼠動物模式,觀察其神經病理表現;更進一步地,也在發病患者後代家人中未出現症狀者,發現早期的神經病理變化。藉由神經病理檢查,類澱粉神經病變的退化進程與機制逐漸被闡明。
現場開放問題討論時,金傳春教授以公衛學者的角度,鼓勵在腦庫的運作上思考台灣特有的優勢,並建議徵求病友的家人與鄰居參與腦庫計畫。接近尾聲,最後由台北榮民總醫院失智症治療及研究中心主任 王培寧教授為研討會總結。
臺灣需要腦庫、需要神經病理醫師、也需要社會大眾的大愛捐獻,期許能為神經相關的疾病找出更好的治療方法。
~王培寧教授
「腦庫與神經退化研討會」講者與主題
任職於 UCSF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Francisco) 的 Prof. Eric J. Huang 為國際上研究molecular mechanisms of dementia的重量級學者談【 Glial pathology in frontotemporal dementia: a critical reappraisal 】;
本會理事張克平—台大醫師受台大醫院選派到 Johsns Hopkins 研修神經退化疾病病理,未來將是臺灣腦庫的種子醫師談【 腦庫的運作及研究中的角色 Brain banking: how it operates and contributes to medical research】;
會議最後由本會理事長謝松蒼—台大醫學院教授談【 類澱粉神經病變:神經退化與機制Transthyretin amyloidosis and mechanism of neurodegeneration 】,以及說明台灣腦神經組織庫的推動現況,以及以病人的autopsy 作臨床、機制的研究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