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iwan Brain Bank Opening Ceremony

2023年11月5日臺灣腦庫正式揭牌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揭牌典禮(2023年11月5日|臺大醫學院 101講堂)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揭牌典禮(2023年11月5日|臺大醫學院 101講堂)

臺灣腦庫揭牌典禮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

歷經多年的艱辛努力,全台第1座「腦庫」今(5日)在臺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是台灣腦科學二十多年來的一大進展。「臺灣腦庫(全名: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衛部醫字第1121666132號)」未來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國內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科技報導》504期 動態報導|臺大醫學院建立「臺灣腦庫」為腦科學研究奠定基礎|2023年12月15日出刊|詳全文

2023年11月5日「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臺灣腦庫) 揭牌典禮|國家級人體生物資料庫整合平台

腦庫是蒐集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比如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有一百五十多個腦庫。臺灣大學自 2017 年起,從無到有、歷經六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建立臺灣第一個腦庫,將於 2023 年11月5日上午,在台大醫學院舉行「臺灣腦庫」的揭牌典禮。

臺灣在大約三十年前的1990年代,就有包括病友、醫師、學界等,陸續提議建立腦庫。基於種種原因,這些呼籲僅止於倡議階段。臺灣大學醫學院謝松蒼教授有感於病友有意願在往生後捐腦的大愛以及病友團體的呼籲,在當時醫學院張上淳院長的支持下開始了腦庫的籌備工作,後續倪衍玄院長和臺大醫院吳明賢院長也都給予大力支持。自2017年起由醫學院謝松蒼教授,帶領「腦庫工作小組」啟動籌劃建置臺灣第一個腦庫的艱鉅工程。

「臺灣腦庫」全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臺灣過去並沒有建立腦庫的經驗,臺灣大學腦庫工作小組同仁,因此分階段、逐步克服重重困難。

第一階段 (2017-2019) 為腦庫評估與規劃,特別是尋求成立腦庫的法源依據。謝教授領導的團隊首先檢視與腦庫有關的法律,發現所有的法規,都是在有腦庫的概念之前所訂立、並不符合時代的需要,無法在臺灣設立腦庫!也因此謝教授,帶領同仁奔走於不同的政府機關之間,尋求解決的方案,經過三年多的努力,於2019年衛生福利部做了行政解釋,讓腦庫的成立有法源的依據。

第二階段 (2020-2023) 為腦庫建置,包括文件、制度的建立,人員培訓,以及腦庫的實體工程。現有的人體生物資料庫所有規範、相關的文件、與規定,都是病人手術後「剩餘檢體」的收集。而「腦庫」則是病友往生以後,才能取腦作病理診斷與研究,因此所有文件,都需要重新修改與調整。這一階段,臺大同時禮聘、請教國外腦庫專家,以國際標準,建置腦庫的硬體工程。神經病理醫師的診斷是腦庫成功的關鍵,臺大醫院因此選送神經病理醫師至國外知名腦庫進修。即便如此的充分準備,在法規面,仍然有障礙存在,張副校長和謝教授拜訪各個機關,溝通、協調。終於再歷經三年的努力,在今年(2023)得到衛生福利部核准成立「臺灣腦庫」。

腦庫的建置過程,自 2017年起,篳路藍縷、蜿蜒曲折,歷經重重困難,臺灣大學同仁在謝教授帶領下,六年多的堅持與努力,終於建立了臺灣第一個遵循政府法規、並且符合先進國家高規格標準的腦庫!未來這個腦庫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臺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先進國家的腦庫,是由政府依據醫療科技政策,成立腦庫;臺灣的腦庫比較特別,則是因為病友主動捐腦的大愛,感動包括學界、醫界以及政府相關人員。也因此,臺灣腦庫的成立,有更深遠的意義,這是匯集所有捐腦人大愛,永遠的「家」。而臺灣大學也秉持這種精神,打造一個「有溫度的腦庫」,成為腦疾病研究、教學的中心,期待可以為台灣的腦科學研究貢獻心力。在腦庫的規劃和建置過程當中,得到病友、醫師、律師、學術界等專業團體、國家衛生研究院,以及行政院、衛生福利部等政府機關的協助,臺灣大學表達誠摯的感謝。

「臺灣腦庫」的揭牌,象徵著一個新階段的開始,臺灣大學會與國內外各研究團隊合作,期許以腦庫厚植腦科學研究的根基,並發展腦疾病的新穎治療藥物。借鏡先進國家的經驗,「臺灣腦庫」的永續經營,需要得到政府的持續經費支持,讓腦庫可以茁壯發展,提供照顧民眾腦健康的基礎。原文連結

臺大校訊第1585期 焦點新聞|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庫」揭牌典禮

腦庫是蒐集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比如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等。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有150多個腦庫。臺灣大學自 2017 年起,從無到有、歷經6年的艱辛努力,終於建立臺灣第一個腦庫,並於 2023 年11月5日上午在臺大醫學院舉行「臺灣腦庫」(全名為「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揭牌典禮。

大約30年前的1990年代,各界包括病友、醫師及學界等,陸續提議建立腦庫,但僅止於倡議階段。臺灣過去並沒有建立腦庫的經驗,臺大醫學院教授謝松蒼有感於病友有意願在往生後捐腦的大愛以及病友團體的呼籲,帶領工作小組同仁自2017年起,與相關機關積極溝通、協調,分階段逐步克服國內法規不合時宜及制度上不足等的重重困難,終於在2023年得到衛生福利部核准成立第一個遵循政府法規、並且符合先進國家高規格標準的「臺灣腦庫」。

先進國家的腦庫,是由政府依據醫療科技政策,成立腦庫;臺灣的腦庫比較特別,則是因為病友主動捐腦的大愛,更具深遠意義。臺大在籌備階段,即禮聘並請益國外腦庫專家,以國際標準建置腦庫的硬體工程;且因神經病理醫師的診斷是腦庫成功的關鍵,臺大醫院因此選送神經病理醫師至國外知名腦庫進修。腦庫未來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臺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臺大副校長張上淳,自擔任醫學院院長時期即積極協助腦庫成立,協助臺大與各機關協調溝通。他表示,一路走來面臨多方面的困難與挑戰,確實非常不容易,他對於謝松蒼教授付出的心力表達最高的敬意與謝意。他強調,腦庫成立象徵著臺灣的腦科學研究有機會邁入另一個新的境界,但並不表示日後就一定一帆風順,仍然有賴各界後續的支持與努力,才會讓腦庫有良好的運作以及豐碩的成果。

行政院長陳建仁致詞時指出,他期許希望臺灣腦庫成為亞洲很重要的腦的學術研究機構,促進國際連結,可以對亞洲人或者是東亞特有的腦疾病有更進一步、更多的了解,進而研發出更有效的治療藥物,來報答捐贈者的善心。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一定會每年編列預算來力挺臺灣腦庫的基本營運,另一方面,相關研究團隊也可提出有意義的研究計畫,來申請科研預算支持。

原文(連結)刊載於臺大校訊第1585期|臺灣大學官網 焦點新聞

媒體影音報導

相關新聞報導

等22年 「台灣腦庫」今台大揭牌|聯合報

小腦萎縮症致病原因至今成謎,為幫助科學家尋找致病機轉、研發藥物,病友自願捐腦,廿二年前開始倡議成立「台灣腦庫」,今天將於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未來腦庫將接受三類民眾捐贈腦組織,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疾病患者、健康民眾,簽署同意捐腦者,若不幸離世,廿四小時內將立即將遺體送至腦庫捐出腦組織,腦庫成立將有助於找出小腦萎縮、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致病機轉,找尋藥方。

小腦萎縮症昨天舉行病友會,會中提及台灣腦庫今揭牌成立。台灣腦庫重要推手,國內罕見神經疾病研究權威、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宋秉文於本月一日逝世,台灣第一位捐腦病人,正是宋秉文治療的小腦萎縮症病患。他與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奔走多年,認為台灣一定要有自己的腦庫,才能進行罕見疾病致病原因研究,經歷廿多年,台灣腦庫今天揭牌成立。

謝松蒼表示,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與高齡社會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均亟須腦組織用於研究,以找出致病機轉,研發藥物救治病人,動物實驗難取代。

台灣腦庫預計接受三類民眾捐贈大腦,除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部疾病患者,健康民眾亦可簽訂同意書捐腦。謝松蒼表示,腦科學研究中,與正常人腦比對是重要一環,全世界腦庫都接受健康人捐贈。

大腦組織入庫保存時效性是關鍵,謝松蒼說,台灣腦庫協會設有廿四小時專線電話,病友至疾病末期,如有捐腦意願,可與協會聯繫,啟動機制,病友過世後,由救護車將遺體送至腦庫,過程需在二、三小時內完成。

小腦萎縮症至今尚無治癒方式,病友倡議多年,表示願捐出大腦組織,作為研究之用,找出致病機轉。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秘書長涂衛成說,過去因人種差異,使用國外腦組織恐讓研究不夠到位,台灣腦庫正式成立讓病友振奮,紛紛表示樂意捐出大腦。

「台灣腦庫得來不易。」謝松蒼表示,全球已有一五○處腦庫,先進國家由政府出力建置;台灣腦庫設立困難,主要是礙於法規限制。台灣腦庫協會二○一七年起,與各界協商溝通,最終衛福部以行政解釋賦予法源。

「腦庫的成立只是開始,後續如何運作,讓大愛發揮最大功效,更具挑戰。」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蕭丞宗說,捐腦雖不像器官捐贈能直接救活另一名病人,但仍可造福社會,呼籲健康民眾加入捐腦行列。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大腦尚未被列入器官捐贈項目之一,所以台灣腦庫是依「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申請,經醫事司審核後許可設立。若民眾有意願捐贈大腦為研究所用,將由腦庫人員充分說明後,簽署同意書,過世後即可捐贈大腦。

聯合報|林琮恩報導|林澔一/攝影|原始連結 

等22年!台灣腦庫正式揭牌 有助研發神經疾病新藥|台視新聞

小腦萎縮症的致病原因至今成謎,為了幫助科學家尋找致病機轉、研發藥物,22年前倡議成立的「台灣腦庫」今(5)日在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未來腦庫將接受三類民眾捐贈腦組織,只要簽署同意捐腦者,一旦不幸離世,24小時內就會立即把遺體送到腦庫。

接受「3類人」捐贈腦組織 盼找致病機轉研發藥物

等了22年,台灣腦庫終於正式揭牌。台灣腦庫預計接受三類民眾捐贈大腦,包括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部疾病患者及健康民眾,可以當作對照組,在簽署同意書後,未來若不幸離世就會立即將遺體送至腦庫捐出腦組織。台大醫院神經部醫師謝松蒼說明,成立台灣腦庫最重要的目的是研發治療神經疾病的藥物,而「類澱粉神經病變」的基因型只有台灣人才有,當其他國家要做這個研究,反而要來台灣找,強調建立自己的腦庫其實非常重要。

過去研究用「二手腦」 基因差異恐讓研究不到位

光是小腦萎縮症的基因型就有多達四十多種,其中有超過三成至今都找不出致病原因,還有高齡社會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也都需要用到腦組織進行研究,很難用動物實驗取代。但過去台灣進口研究的腦組織主要都是被用過的二手腦組織,另外還有東西方基因的差異,可能會讓研究不夠到位。而台灣腦庫設立之所以如此困難,最主要就是卡在法規。醫師謝松蒼指出,《解剖屍體條例》是當人往生了以後,檢察官在六小時內認為沒有他殺等嫌疑才可以解剖,因此在這麼長的時間,包括基因的物質、蛋白質都會被破壞,強調這是時效性的問題。

透過腦庫成立,希望能發現疾病的致病機轉尋找藥方以造福社會。


台視新聞|魏于恬、馮浩宇報導|責任編輯/吳苡榛|網頁文章原始連結影音連結 

等20多年 台灣首座「腦庫」揭牌!盼解密失智、台灣特有腦病 接受3類人捐腦|健康2.0

經過長達20多年的奔走努力,全台第1座「腦庫」今天(11/5)在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教授表示,國人在腦部病變有些特殊基因型「必須靠自己解決」,未來腦庫將接受3類民眾捐贈腦組織,作為致病機轉,藥物研發的科學研究。

謝松蒼表示,國內目前有血庫、骨髓庫等,但這些生物資料庫用途主要是醫療及移植,而腦庫則主要是為了研究腦部病變機轉及藥物而建立。他指出,在美國擁有獨立腦庫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就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會明顯減少,目前被視為失智症療法的重要指標。

威爾森氏病、小血管病變 國人有特殊基因亟需解密

謝松蒼指出,國內研究發現,威爾森氏病、小血管病變等,國人有特殊基因型態,以往台灣沒有自己的腦庫,需要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得向美國等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拿到的組織非常有限,且基因型態、疾病樣態都有所差異,有感於「台灣的腦庫才能回答我們自己的問題」,建立台灣專屬腦庫有其必要性。

謝松蒼表示,20年前他曾收治一名罕見神經疾病患者,曾多次表達若他離世,希望能將腦神經組織留下來供科學界研究,讓他印象深刻。他也道出推動腦庫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早年台灣礙於《解剖屍體條例》規定,未經6小時不能進行防腐或解剖,但腦部神經組織經過這段時間的等待,往往已毀壞,2019年由時任時任衛福部次長的石崇良做出行政解釋,允許及時截剖腦部、並建立生物資料庫。

神經罕見疾病、腦部疾病患者 須比對正常人腦

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每位捐贈腦組織,供科學家研究,是患者與家屬的的慈悲善良,腦庫的成立,能幫助患者從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適切治療到預後,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巴金森氏症、腦萎縮都與此相關,但沒有拿到腦組織,對於疾病的致病機轉,生物標記都會無從了解,希望台灣腦庫變成亞洲重要的腦部學術研究機構,讓台灣對亞洲人或東亞特有腦疾病的研究有更多的了解。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謝松蒼教授自2017年開始籌備「台灣腦庫」的成立,面對一關關的困難,時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他都看在眼裡,腦庫在今年6月通過衛福部核可成立後,只是一個新的開始,期盼對台灣的腦科學能有更進一步的貢獻。

謝松蒼表示,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與高齡社會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均亟須腦組織用於研究,以找出致病機轉,研發藥物救治病人,目前包括中國大陸在內,全世界已經有150個腦庫,「台灣腦庫」成立後,預計接受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部疾病患者及健康民眾3類人捐贈大腦,腦科學研究中,與正常人腦比對是重要一環,全世界腦庫都接受健康人捐贈。

腦庫宗旨:搜集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

腦庫是搜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也是國家研究力的指標之一。捐腦雖不像器官捐贈能直接救活另一名病人,但仍可造福社會。若民眾有意願捐贈大腦為研究所用,將由腦庫人員充分說明後,簽署同意書,過世後即可捐贈大腦。台灣腦庫協會設有24小時專線電話,病友過世後,由救護車將遺體在2、3小時內送至腦庫完成捐贈。

衛福部長薛瑞元也當場向陳建仁請命,除衛福部每年會編列預算加以支持,也希望能從國科會、立法院通過科技預算。另外,腦庫的建置,也需要增加對公眾的宣傳,希望與病友團體一起合作,提高民眾對大腦捐贈的接受度。

健康2.0|許寶仁報導|原始連結

台大成立全國首座腦庫 衛福部承諾兩方案協助|中時電子報、工商時報

小腦萎縮症致病原因至今成謎,為幫助科學家尋找致病機轉、研發藥物,病友自願捐腦,廿二年前開始倡議成立「台灣腦庫」,今天將於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未來腦庫將接受三類民眾捐贈腦組織,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疾病患者、健康民眾,簽署同意捐腦者,若不幸離世,廿四小時內將立即將遺體送至腦庫捐出腦組織,腦庫成立將有助於找出小腦萎縮、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致病機轉,找尋藥方。

小腦萎縮症昨天舉行病友會,會中提及台灣腦庫今揭牌成立。台灣腦庫重要推手,國內罕見神經疾病研究權威、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宋秉文於本月一日逝世,台灣第一位捐腦病人,正是宋秉文治療的小腦萎縮症病患。他與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奔走多年,認為台灣一定要有自己的腦庫,才能進行罕見疾病致病原因研究,經歷廿多年,台灣腦庫今天揭牌成立。

謝松蒼表示,神經退化性疾病,包括小腦萎縮症、類澱粉神經病變,與高齡社會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氏症,均亟須腦組織用於研究,以找出致病機轉,研發藥物救治病人,動物實驗難取代。

台灣腦庫預計接受三類民眾捐贈大腦,除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部疾病患者,健康民眾亦可簽訂同意書捐腦。謝松蒼表示,腦科學研究中,與正常人腦比對是重要一環,全世界腦庫都接受健康人捐贈。

大腦組織入庫保存時效性是關鍵,謝松蒼說,台灣腦庫協會設有廿四小時專線電話,病友至疾病末期,如有捐腦意願,可與協會聯繫,啟動機制,病友過世後,由救護車將遺體送至腦庫,過程需在二、三小時內完成。

小腦萎縮症至今尚無治癒方式,病友倡議多年,表示願捐出大腦組織,作為研究之用,找出致病機轉。小腦萎縮症病友協會秘書長涂衛成說,過去因人種差異,使用國外腦組織恐讓研究不夠到位,台灣腦庫正式成立讓病友振奮,紛紛表示樂意捐出大腦。

「台灣腦庫得來不易。」謝松蒼表示,全球已有一五○處腦庫,先進國家由政府出力建置;台灣腦庫設立困難,主要是礙於法規限制。台灣腦庫協會二○一七年起,與各界協商溝通,最終衛福部以行政解釋賦予法源。

「腦庫的成立只是開始,後續如何運作,讓大愛發揮最大功效,更具挑戰。」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蕭丞宗說,捐腦雖不像器官捐贈能直接救活另一名病人,但仍可造福社會,呼籲健康民眾加入捐腦行列。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大腦尚未被列入器官捐贈項目之一,所以台灣腦庫是依「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申請,經醫事司審核後許可設立。若民眾有意願捐贈大腦為研究所用,將由腦庫人員充分說明後,簽署同意書,過世後即可捐贈大腦。

中時電子報鄭郁蓁/台北報導|2023/11/5|中時原始連結工商時報轉載連結 

台大成立全國首座腦庫 有望解答本土腦病變問題|CTWANT中時新聞網

「台灣腦庫」今天在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成立,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邀請行政院長陳建仁、衛福部長薛瑞元、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人,為「台灣腦神經組織 人體生物資料庫」正式揭牌。圖:台大提供

包括中國大陸在內,全世界已經有150個腦庫,台灣大學歷經六年,今天終於成立台灣自己的第一個腦庫「臺灣腦庫」,未來希望針對小腦萎縮症、帕金森氏症、失智症、漸凍症等捐贈者所捐贈的腦做研究,找到更準確的治療方式,或研發藥物救治病人。衛福部長薛瑞元承諾,每年將會編列預算,撥款支援外,同時也會可透過科技計畫等管道給予更多協助。

台灣首座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今(5)日舉行揭牌儀式。腦庫成立的幕後推手,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表示最為激動,經過3年多努力,於2019年衛福部做了行政解釋,讓腦庫成立有了法源依據。

謝松蒼指出,以往台灣沒有自己的腦庫,需要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往往必須向美國等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拿到的組織非常有限,都是病人手術後的「剩餘檢體」,此外,基因型、疾病樣態存在差異,「台灣自己的腦庫,才能回答我們自己的問題」,因此建立台灣專屬腦庫有其必要性。

謝松蒼表示,早年台灣礙於《解剖屍體條例》等相關規範,有6小時的空窗不能進行解剖,但腦部的神經細胞、蛋白等經過這段時間的等待,可能都已經開始出現異常、無法研究,時任衛福部時任醫事司長的石崇在2019年做出行政解釋,允許及時截剖腦部、並建立生物資料庫。

台大自2017年開始,歷經六年,終於在2023年取得核可,謝松蒼敢感性的說,台灣腦庫是個大愛的計畫,起源於罕見疾病病友們的心願,有位病人每次回診都會告訴他:「我走了,但我希望我的腦神經組織可以留下來,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

謝松蒼強調,腦庫是搜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也是國家研究立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有150多個腦庫,並多有政府經費支持,希望政府也能支持這樣的計畫。

對此,薛瑞元表示,「當然會支持」,腦庫是以研究為導向,不以移植為目的,這是不一樣的機制,原因是全球目前尚未有大腦移植技術,而捐贈者為捐出大腦供學術研究,此類似人體資料庫概念。

薛瑞元表示,支持腦庫有兩大方向,第一要維持腦庫運作,衛福部每年會編列一定預算,加以支持;第二、對於學界提出有意義的大腦研究,政府於科技計畫都會給予支援。至於經費來源,需視科技預算分配,且經國科會、立法院通過預算。


CTWANT中時新聞網|鄭郁蓁報導|原始連結

為病友尋找藥方!台灣首座腦庫 台大今天揭牌|民視新聞

台灣首座腦庫今天(11月5日)正式成立,行政院長陳建仁、衛福部長薛瑞元也出席揭牌典禮,台大醫學院教授謝松蒼表示,腦庫是搜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藥物之用,希望透過研究為病友帶來希望。

民視新聞|陳佳侖、胡崇恩 台北報導

不能只有神懂!人口老化腦神經病多 全台首座「腦庫」今揭牌助解惑|壹蘋新聞網

全世界面臨人口老化的問題,如阿茲海默症、帕金森氏症都是老年人主要神經退化性疾病,台灣大學歷經6年時間,建成台灣第一個腦庫、今揭牌,行政院長陳建仁強調,腦庫的成立相當重要,就是要讓健康的人預防腦疾病產生,不幸有腦疾病的人能早期發現、正確治療,如果是末期也可以研究相關藥物減少惡化,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盼政府挹注經費支持腦庫,衛福部長薛瑞元允諾,會撥款支持腦庫維持運作外,還有科學計畫可申請。

台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表示,今台灣腦庫成立就是找答案很重要的來源,唸書時學生都會戲謔的說神經解剖是什麼?是神才會懂得解剖,但透過很多學者等研究,神才懂的解剖慢慢的人也會懂,而困難的神經疾病就要透過不斷的研究,今天台灣腦庫的成立,就是透過臨床工作者尋求答案最好的來源,但資料庫不是只有成立,還要能永續經營。

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說,腦庫是大愛的計畫,緣起2003年患有神經罕見疾病的病友呼籲捐腦建庫救病友,在她有生之年看不到有效治療,如果她走了,希望她的腦神經可以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

目前腦庫國際現況,也是國家研究力指標,都是在先進國家,全世界共有150處腦庫,其中美國阿茲海默病研究中心27處、特色腦庫6處,澳洲6處、歐洲19處、英國10處、日本10處以上,顯示研究非常重要。

謝松蒼強調,這些國際腦庫資料申請就能獲得,但台灣仍需要腦庫原因在於,一、台灣人特殊基因型,無法從國際取得同樣的腦組織,如類澱粉神經病變、威爾森氏病、小血管病,二、精準醫學,生前臨床診斷與往生後病理診斷達40%個案有出入(14%生前後不同、17%外加新的病理變化、9%只有往生後才有病理診斷),盼政府挹注經費支持腦庫。

針對經費挹注,衛福部長薛瑞元強調,我們當然會支持腦庫,這是一個不一樣的機制,雖然叫腦庫但是以研究為導向,並不是以移植為導向的,我們目前腦部移植全世界都還沒有這個技術,所以只要是死者捐贈他的腦組織出來做研究,所以比較像是人體生物資料庫的概念。

支持腦庫有2個方向,一、讓腦庫能夠維持運作,衛福部會來支持。二、腦部的研究,政府就要靠科技計畫來支援,也要我們整個學界提出有意義研究計畫來申請。

所謂的支持,是多少的經費預算?薛瑞元強調,目前沒有辦法去估計說有多少預算,維持腦庫的支持部分,手上現在沒有數據,不過每年會編一些預算來支持基本營運,科研部分就要看科技預算的分配,還要經過國科會、立法院等預算審查比較難以掌握。

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成立只是開始,對腦科學研究有很大的機會,可以跳耀式進步,尋找新突破、治療方式,對未來病友有更好的幫忙,不過仍有待後續共同努力,這是台灣腦庫,不是台大醫院的腦庫,未來服務是對台灣腦科學有好的進展。

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表示,將來希望這樣的機構能有好幾個,至少北中南東都有就近處理腦組織,目前台大醫學院的台灣腦庫可存放150個,不夠就延伸到另一個空間,同意書上會讓家屬知道,捐贈的腦組織會一直使用,不會還給家屬,因為不知道什麼會用到,將檢體一直保存,除了用-80°C的低溫外,將來也會用-178°C的液態氮,可保存40至50年之久。

若有捐贈意願,腦庫協會的網站有相關介紹,健康的人、相對健康(如胃癌不影響腦部)等都歡迎,但如果捐贈器官如眼角膜、皮膚等也可以捐腦,但如果是捐贈其他器官,因捐器官時已腦死,腦的狀況不是生前剛過世的狀況就不收,另外,有傳染病如庫賈氏病等全世界都不敢收,有疑慮的都不收。

壹蘋新聞網|記者陳怡文/台北報導|原始連結

台灣腦庫揭牌 薛瑞元:編列預算科研補助支應|中央社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5日電)台灣首座腦庫今天揭牌,台灣腦科學歷經20多年有跳躍式進步,這座國家級腦庫未來財源將成最大挑戰。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說,編列預算維持腦庫基本運作,財源將從科研補助支應。

台大醫學院舉行台灣腦庫揭牌典禮,行政院長陳建仁致詞時表示,台灣面臨人口老化,許多疾病與腦部有關,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台灣腦庫成立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研究腦疾病,可能達到健康的人預防腦疾病產生,早期發現治療,希望台灣腦科學能成為亞洲領頭羊。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說,台灣腦庫成立,充滿大愛,是延續生命光輝的醫學寶庫,更是台灣醫學研究最後的、最重要的拼圖。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這不是台大的腦庫,是國家級腦庫,今天只是開始,單靠醫學院養台灣腦庫並不容易,呼籲政府提供長久財源支持。

薛瑞元說,過去腦科學以影像學研究為主,但終究像隔層紗,台灣腦庫成立揭開腦科學的神秘面紗,理解腦庫持續運作需要經費,未來由相關科技預算支應;另外,捐贈一定是最難突破,須仰賴與病友團體共同努力,讓民眾知道重要性,生前立下捐贈意願,死後家屬同意捐贈。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表示,根據統計,全世界共有150家左右的腦庫,腦庫是國家強大的象徵。不同於其他國家由政府主動推動,台灣腦庫成立緣起病友,早在1990年代起,病人或其家屬了解無藥可醫的無奈,希望送出大愛,對未來有相同疾病的人有所貢獻。

從2017年起,謝松蒼帶領腦庫工作小組啟動籌建,一開始遇到的困難是尋求成立腦庫的法源依據,奔走不同政府機關,2019年衛福部做了行政解釋,讓腦庫的成立有法源依據。腦庫建置、人員培訓成了第2個挑戰,再歷經3年努力,衛福部今年核准成立台灣腦庫。(編輯:管中維)

中央社|採訪攝影:陳婕翎|原文連結

台灣腦庫科普開箱 探索延續生命光輝的醫學寶庫|中央社

台灣腦庫科普開箱 探索延續生命光輝的醫學寶庫

2023/11/5 19:47(11/6 09:47 更新)

位於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的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5日正式揭牌,又被稱作「台灣腦庫」,可以儲存150個捐贈腦,台灣腦庫不僅是收集腦,更重要的是經由研究開發疾病治療策略與藥物。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攝 112年11月5日

(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5日電)台灣腦庫成立,捐贈大腦提供醫學研究,成為台灣人逝去後,生命延續的新選項,跟著中央社記者開箱被國衛院長司徒惠康形容為延續生命光輝的醫學寶庫,台灣醫學研究最後、最重要的拼圖。

Q:台灣腦庫在做什麼呢?

很多人聽過血庫、組織庫,是為移植醫療需要存在,台灣腦庫不僅是收集腦,更重要的是經由研究開發治療策略與藥物,這是許多捐腦病患的最終期望。台灣腦庫團隊今天跟中央社記者分享,有很多受無藥可醫所苦的病人會激動地說,自己的生命在這一刻最有意義。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表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980年代透過腦庫,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乙醯膽鹼神經元減少,提供失智症治療指標,到目前為止都是非常重要的藥物。

另外,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說,即使腦庫尚未協助研發出藥物,腦庫依然具有精進診斷功用,在生前病理診斷對比死後診斷,腦庫可回饋神經科醫師,增加診斷正確率。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生前臨床診斷與死後病理診斷的落差,多達4成是不吻合,14%是完全不同。

Q:為什麼台灣需要擁有自己的腦庫呢?

謝松蒼說,雖然台灣可以透過國際腦庫,如美國腦庫等申請醫療研究用「捐贈腦」。不過台灣仍需要自己的腦庫,是因為台灣人的疾病常常有特殊基因型,無法經由其他國家腦庫取得,如類澱粉病變、威爾森氏症及小血管病變等,在台灣都有特殊基因型,「這是只有我們自己有辦法解決的疾病。」

台灣腦庫希望結合新科技、進行跨領域研究,尊崇捐腦人的大愛,撫慰家屬,也會定期舉辦教學活動、培養新的年輕研究者,將來規劃爭取成為常設單位,有固定的經費與人力。作為分享台灣「捐贈腦」的平台,最終目的是未來有機會擴展到國際。

Q:捐贈腦如何被保存?

在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的「台灣腦庫」可以儲存150個捐贈腦,李立仁表示,隔壁第二期還能再放更多。捐贈腦可以存在零下18度低溫冷凍庫或零下100多度的液態氮,以國際成立較早的腦庫約儲存8500顆推估,捐贈腦保存期限長達40、50年,等待研究時機成熟、取出使用。

李立仁說,當捐贈者離世後,團隊會自行搭乘高鐵等交通工具,前往醫療院所取回捐贈腦,或將捐贈者送到可取腦的醫療機構。大腦離開人體後,必須和時間賽跑,減少腦部蛋白改變的風險,需在2小時內完成切片。

在腦庫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會將大腦分成兩部分,放置冰塊上切片,其中一部分是依據不同區域,使用雙刃腦刀將大腦切片、取小塊,大約以0.5公分至1公分左右,急速冷凍,提供學術研究,另一部分放置於福馬林之中,進行病理切片與染色。

台大醫學院「台灣腦庫」5日揭牌成立,捐贈大腦提供醫學研究,在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會將大腦放置冰塊上切片,使用雙刃腦刀將大腦切片、取小塊,大約以0.5公分至1公分左右急速冷凍。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攝 112年11月5日

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的「台灣腦庫」5日正式成立,捐贈腦可以存在攝氏零下18度低溫冷凍庫或零下100多度的液態氮,推估保存期限長達40、50年,等待研究時機成熟、取出使用。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攝 112年11月5日

Q:誰可以選擇捐贈腦?

腦庫是促成神經醫學研究發展重要資源,「台灣腦庫」的建置,希望收集腦、脊髓、腦脊髓液、血液及其他相關神經組織,對象包括患有腦疾病的病友、一般健康民眾,進行病理組織切片,找出疾病病變的機制,提高研發出影響數百萬人的腦部疾病的有效治癒方法可能性。

有意願捐贈腦與神經組織的民眾,可至台灣腦庫協會官方網站查詢,大體老師的腦部也可選擇不火化,保留捐贈腦、存放在腦庫,以利未來研究。李立仁提醒,並不是每個人的腦與神經組織都可以放入腦庫,腦死器捐者無法捐贈,庫賈氏病患者也不收,避免器械沾染,造成傳染風險。(編輯:張雅淨)1121105

台灣首座腦庫5日揭牌,有助科學家深入研究腦疾病,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右)與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左)是感情非常好的師生,一同推動、確保台灣腦庫持續運作。中央社記者陳婕翎攝 112年11月5日

原文連結 

「台灣腦庫」今揭牌!盼解小腦萎縮、失智症謎底 接受3類腦組織捐贈|ETtoday新聞雲

台大醫學院今舉行「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台灣腦庫)」揭牌典禮。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指出,腦庫是搜集往生者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如失智症或帕金森氏症等。未來將接受「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疾病患者、健康民眾」等3類捐贈。

謝松蒼受訪時指出,過去台灣並沒有自己的腦庫,每到要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都要向美國和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且拿到的組織也非常有限,且和台灣人的疾病和基因樣態都有差異,所以很多謎底還是要由「台灣自己的腦庫」才能解答。

他也進一步提到,腦庫本身是一項大愛的計畫,過去門診有一位罕見疾病病友,每次看完門診都會說「我走了,希望把我的腦神經組織留下來,可以提供醫學研究開發新的治療」。這位病友的積極讓謝松蒼相當印象深刻,所幸當時醫學院院長張上淳也相當支持,2017年起謝松蒼也開始帶領著工作小組啟動和籌劃台灣第一個腦庫。

謝松蒼也特別說明,現在有血庫和組織庫,都是為了移植醫療用,而腦庫是為了要研發藥物,全世界有不少先進國家都有腦庫,包括美國、澳洲、英國、日本等。他舉例,過去就從腦庫發現的失智症患者的乙醯膽鹼神經元是減少的,這也提供失智症的治療指標,也是現在非常重要的藥物。

另外,謝松蒼也坦言,台灣人的疾病常有特殊基因型,沒辦法經由其他國家腦庫得到同樣的腦組織,且很多腦部的謎底只有做了神經解剖才會知道,因此只有往生後,做病理解剖才有辦法得到正確的診斷,因此捐腦得到正確診斷不只是利他,還是利己。

台灣大學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科暨研究所教授李立仁也進一步提到,腦庫還是需要仰賴往生者意願捐贈,願意捐贈者死亡後,大腦要在24小時內急速冷凍,腦庫可以遣派人員前往醫院領取,或他院送至台大,其腦組織會進行剖半、切片等處理,然後保存在低溫-80℃的冰箱中,依照國外的經驗,目前都可以存放4、50年之久。

台灣腦庫的實現讓醫界振奮,但持續維運也是後續問題,除了捐贈者貢獻之外,也非常需要經費支持。對此,衛福部部長薛瑞元表示,腦庫是台灣研究的重要機構,政府一定會提供支持,除了每年撥款補助外,也可以由研究人員提出相關科學計畫,經審核確認其意義後,也可以透過科學計畫的管道,提供相關經費支持。

由於今日行政院副院長陳建仁也出席台灣腦庫揭牌儀式,薛瑞元致詞時也特別向院長喊話,經費都要從科技預算支出,希望行政院給予支持,國科會、主計總處也願意高抬貴手,在預算審查時了解台灣腦庫的重要性,讓預算進入立法院,在盼望立委們多多幫忙,讓台灣腦庫可以持續。

ETtoday新聞雲|趙于婷報導|原始連結 

台灣首座腦庫揭牌!薛瑞元:每年將編列預算支持|Newtalk新聞

台大醫學院在今(5)日為台灣首座腦庫揭牌,而「台灣腦庫」歷經6年努力才終於成立,未來將會收集罕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腦科學研究團隊使用。行政院長陳建仁對此表示,看好台灣腦庫成亞洲重要腦科學機構,促進國際連結。衛福部長薛瑞元則強調未來一定會每年編列預算來支持。

台灣腦庫經過六年多的努力,終於建立了台灣第一個遵循政府法規、並且符合先進國家高規格標準的腦庫,未來這個腦庫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臺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謝松蒼表示,腦庫是為了針對腦疾病、神經退化疾病的病理機制、藥物研發所建置。因台灣人疾病常有特殊基因型,無法經由其他國家腦庫得到同樣的腦組織,且經研究發現,生前臨床診斷與往生後病理診斷不符合的比例高達4成,因此有必要建立腦庫。

而陳建仁今日也出席典禮表示,這是台灣重要發展階段,看好台灣腦庫未來持續收集到許多重要腦疾病、神經系統疾病檢體,提供科學研究,進而研發出更有效的治療藥物,也希望藉此讓世界看見台灣,促進國際連結。衛福部長薛瑞元則表示,未來每年一定會編列預算,維持台灣腦庫的基本營運,另一方面,研究團隊也能夠提出有意義的研究計畫,申請科研預算支持。

Newtalk新聞|生活|林岑韋綜合報導|原始連結 

全台第1座!「台灣腦庫」揭牌 為失智症等神經退化疾病找解方|民報

20多年來台灣腦科學大躍進!全台第1座「腦庫」11月5日在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未來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台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歷經多年的艱辛努力,全台第1座「腦庫」今(5日)在台大醫學院正式揭牌,是台灣腦科學20多年來的一大進展!未來這個腦庫將會收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台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表示,腦庫是蒐集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比如失智症、或是帕金森氏症;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目前全世界有150多個腦庫。

而台灣在大約在1990年代,就有包括病友、醫師、學界等,陸續提議建立腦庫,在病友有意願在往生後捐腦的大愛及病友團體的呼籲下,自2017年起由台大醫學院謝松蒼教授,帶領「腦庫工作小組」啟動籌劃建置台灣第一個腦庫的艱鉅工程。

籌備過程極艱辛,首先遇到的困難是尋求成立腦庫的法源依據,在經過3年的努力,奔走不同政府機關後,2019年衛福部做了行政解釋,讓腦庫的成立有了法源依據。而後,腦庫建置、人員培訓以及腦庫的實體工程上,也遭遇了第2個挑戰,再歷經3年努力,終於在6年後,於今(2023)年得到衛福部核准成立台灣腦庫。

台灣大學特地在11月5日上午,舉行了「台灣腦庫」的揭牌典禮,「台灣腦庫」全稱為「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包括行政院長陳建仁、衛福部長薛瑞元、台大副校長張上淳等人都同來與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教授一起揭牌。

謝松蒼表示,腦庫主要是為了研究腦部病變機轉及藥物而建立,以往台灣沒有自己的腦庫,需要進行人類腦組織研究時,得向美國等其他有腦庫的國家申請,但能拿到的組織非常有限,且基因型態、疾病樣態都有所差異,像是威爾森氏病、小血管病變等,國人有特殊基因型態「必須靠自己解決」,因此建立台灣專屬腦庫有其必要性。

他並表示,未來腦庫將接受3類民眾捐贈腦組織,包括: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以及正常人的腦神經組織,提供給全太灣的腦科學研究團隊,作為探究疾病機制、研發藥物之用。民眾若有意願捐贈大腦為研究所用,也可聯繫台灣腦庫協會,將由腦庫人員充分說明後,簽署同意書,過世後即可捐贈大腦。

行政院長陳建仁在致詞中表示,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包括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疾病都與腦部有關,因此台灣腦庫成立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研究腦疾病,達到預防腦疾病產生,希望台灣腦科學能成為亞洲領重要的腦部學術研究機構。同時也感謝每位每位捐贈腦組織供科學家研究的病友大愛。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台灣腦庫成立揭開腦科學的神秘面紗,未來除衛福部每年會編列預算加以支持,也希望能從國科會、立法院通過科技預算。


民報|黃星若/台北報導|原始連結

台灣首座國家級「腦庫」今正式揭牌 可望精進腦疾診斷、延續生命光輝|台灣英文新聞

台灣首座腦庫今天(5日) 揭牌,台灣腦科學歷經20多年有跳躍式進步,這座國家級腦庫(Brain Bank) 未來財源將成最大挑戰。衛生福利部長薛瑞元說,編列預算維持腦庫基本運作,財源將從科研補助支應。

台大醫學院舉行台灣腦庫揭牌典禮,行政院長陳建仁致詞時表示,台灣面臨人口老化,許多疾病與腦部有關,如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台灣腦庫成立有助於科學家深入研究腦疾病,可能達到健康的人預防腦疾病產生,早期發現治療,希望台灣腦科學能成為亞洲領頭羊。

國家衛生研究院長司徒惠康說,台灣腦庫成立,充滿大愛,是延續生命光輝的醫學寶庫,更是台灣醫學研究最後的、最重要的拼圖。

國立台灣大學副校長張上淳表示,這不是台大的腦庫,是國家級腦庫,今天只是開始,單靠醫學院養台灣腦庫並不容易,呼籲政府提供長久財源支持。

薛瑞元說,過去腦科學以影像學研究為主,但終究像隔層紗,台灣腦庫成立揭開腦科學的神秘面紗,理解腦庫持續運作需要經費,未來由相關科技預算支應;另外,捐贈一定是最難突破,須仰賴與病友團體共同努力,讓民眾知道重要性,生前立下捐贈意願,死後家屬同意捐贈。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表示,根據統計,全世界共有150家左右的腦庫,腦庫是國家強大的象徵。不同於其他國家由政府主動推動,台灣腦庫成立緣起病友,早在1990年代起,病人或其家屬了解無藥可醫的無奈,希望送出大愛,對未來有相同疾病的人有所貢獻。

從2017年起,謝松蒼帶領腦庫工作小組啟動籌建,一開始遇到的困難是尋求成立腦庫的法源依據,奔走不同政府機關,2019年衛福部做了行政解釋,讓腦庫的成立有法源依據。腦庫建置、人員培訓成了第2個挑戰,再歷經3年努力,衛福部今年核准成立台灣腦庫。

台灣腦庫成立,捐贈大腦提供醫學研究,成為台灣人逝去後,生命延續的新選項,透過以下的QA,讀者可以更進一步了解腦庫具體的功能: (資料來源: 中央社)

Q:台灣腦庫在做什麼呢?

A: 很多人聽過血庫、組織庫,是為移植醫療需要存在,台灣腦庫不僅是收集腦,更重要的是經由研究開發治療策略與藥物,這是許多捐腦病患的最終期望。有很多因所生疾病無藥可醫而苦惱的病人會激動地說,自己的生命在決定捐腦這一刻最有意義。

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台大醫院神經部主治醫師謝松蒼表示,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1980年代透過腦庫,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乙醯膽鹼神經元減少,提供失智症治療指標,到目前為止都是非常重要的藥物。

另外,台灣腦庫協會常務監事李立仁說,即使腦庫尚未協助研發出藥物,腦庫依然具有精進診斷功用,在生前病理診斷對比死後診斷,腦庫可回饋神經科醫師,增加診斷正確率。據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顯示,生前臨床診斷與死後病理診斷的落差,多達4成是不吻合,14%是完全不同。

Q:為什麼台灣需要擁有自己的腦庫呢?

A: 謝松蒼說,雖然台灣可以透過國際腦庫,如美國腦庫等申請醫療研究用「捐贈腦」。不過台灣仍需要自己的腦庫,是因為台灣人的疾病常常有特殊基因型,無法經由其他國家腦庫取得,如類澱粉病變、威爾森氏症及小血管病變等,在台灣都有特殊基因型,「這是只有我們自己有辦法解決的疾病。」

台灣腦庫希望結合新科技、進行跨領域研究,尊崇捐腦人的大愛,撫慰家屬,也會定期舉辦教學活動、培養新的年輕研究者,將來規劃爭取成為常設單位,有固定的經費與人力。作為分享台灣「捐贈腦」的平台,最終目的是未來有機會擴展到國際。

Q:捐贈腦如何被保存?

A: 在台灣大學醫學院內的「台灣腦庫」可以儲存150個捐贈腦,李立仁表示,隔壁第二期還能再放更多。捐贈腦可以存在零下18度低溫冷凍庫或零下100多度的液態氮,以國際成立較早的腦庫約儲存8500顆推估,捐贈腦保存期限長達40、50年,等待研究時機成熟、取出使用。

李立仁說,當捐贈者離世後,團隊會自行搭乘高鐵等交通工具,前往醫療院所取回捐贈腦,或將捐贈者送到可取腦的醫療機構。大腦離開人體後,必須和時間賽跑,減少腦部蛋白改變的風險,需在2小時內完成切片。

在腦庫實驗室中,研究人員會將大腦分成兩部分,放置冰塊上切片,其中一部分是依據不同區域,使用雙刃腦刀將大腦切片、取小塊,大約以0.5公分至1公分左右,急速冷凍,提供學術研究,另一部分放置於福馬林之中,進行病理切片與染色。

Q:誰可以選擇捐贈腦?

A: 腦庫是促成神經醫學研究發展重要資源,「台灣腦庫」的建置,希望收集腦、脊髓、腦脊髓液、血液及其他相關神經組織,對象包括患有腦疾病的病友、一般健康民眾,進行病理組織切片,找出疾病病變的機制,提高研發出影響數百萬人的腦部疾病的有效治癒方法可能性。

有意願捐贈腦與神經組織的民眾,可至台灣腦庫協會官方網站查詢,大體老師的腦部也可選擇不火化,保留捐贈腦、存放在腦庫,以利未來研究。

李立仁提醒,並不是每個人的腦與神經組織都可以放入腦庫,腦死器捐者無法捐贈,庫賈氏病患者也不收,避免器械沾染,造成傳染風險。

台灣英文新聞|宇妍編輯|原始連結

台灣第一個「腦庫」揭牌!治療失智症有望大突破 盼解台灣特有腦病之謎|三立新聞

腦部是人體一項最神秘的器官,過去由於取得研究活體組織非常困難,對於腦部研究,就像隔層紗。台大醫學院今(5)日正式揭牌成立「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資料庫」,台灣終於有了第一個「腦庫」,對於預防疾病、早期發現、適切治療、預後等不同層面,都能提供更完整的研究素材。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表示,台灣有些特殊基因型疾病,得靠我們自己才有辦法解決。腦庫的成立,也代表完成了台灣醫學研究最後也最重要的拼圖。

全台第一個「腦庫」今(5)日在台大醫學院終於正式揭牌,台灣腦庫代表人也是主要推動腦庫從無到有的召集人,台大醫學院解剖學暨細胞生物學研究所特聘教授謝松蒼表示,2003年1月23日曾收治一名罕見神經疾病患者,這位患者每次看完門診都對他說「我走了我希望將我的腦神經組織留下來」,讓他印象深刻,萌生了想要建立腦庫的念頭。

謝松蒼表示,國內目前有血庫、組織庫,但這些主要用途是用於「移植」醫療用,腦庫則不一樣,主要是為了「研發」藥物。在美國擁有獨立腦庫的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就發現,失智症患者腦部的乙醯膽鹼神經傳導物質會明顯減少,現也被作為失智症療法的重要指標。

謝松蒼表示,但在台灣有些特殊基因型,國內研究發現如威爾森氏病、小血管病變等國人特有基因疾病是「只有我們自己才有辦法解決」,因此更有迫切成立台灣專有的腦庫。

謝松蒼也道出,推動腦庫時遇到不少困難,過去國內受限於《解剖屍體條例》,規定非經6小時不得施行防腐處置或執行解剖,但一旦擺到6小時,大腦中的蛋白質都已毀壞。但由於衛福部科技組、國衛院的大力協助,讓過去成立生物資料庫是「零」經驗的台大醫學院,得以完成了「腦庫白皮書」,也在2019年的年9月16日,由時任衛福部次長的石崇良舉行的行政解釋會議,將取腦定義經行政解釋為檢體採集,無涉解剖,克服了法規上的問題。

「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資料庫」已於今年6月取得衛福部的正式許可,11月5日正式揭牌啟用。謝松蒼表示,建置初期獲得750萬補助,共有3個負80℃冰箱,每個冰箱可以置放50個全腦組織,全台蒐集的大愛腦都直接送往腦庫,或由腦庫派人去地方摘取。由於腦庫的儲存是動態的,也會提供相關醫學單位使用,一個冰箱將可收納60個全腦組織,盼5~10年內蒐集180個全腦樣本。謝松蒼也於簡報中,也特別感謝已逝台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治醫師兼科主任宋秉文,在生前為推動台灣腦庫的付出。

腦庫預計蒐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樣本,此外也包括正常人的樣本,因為所有疾病都需要正常人作為對照,而正常人也是最需要宣導捐贈的。謝松蒼指出,腦庫的成立不會是他個人或台灣大學的,而是屬於全台灣人。

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謝松蒼2017年開始籌備,面對一關一關的困難,時任台大醫學院院長的他都看在眼裡,今年6月通過衛福部核可成立後,只是一個新的開始,盼對於腦科學可以有更多了解,給台灣所有相關的腦科學研究者都能提供很好的服務。

行政院長陳建仁表示,每位捐贈腦組織,供科學家研究,是患者與家屬的的慈悲善良,腦庫的成立,能幫助患者從疾病的預防、早期發現、適切治療到預後,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問題,帕金森氏症、腦萎縮都與此相關,但沒有拿到腦組織,對於疾病的致病機轉,生物標記都會無從了解,希望台灣腦庫變成亞洲重要的腦研究機構,研究亞洲人、東亞特有腦疾病,讓台灣能走到世界上。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人類腦部是一個最神秘的器官,過去研究發現,活體取得組織非常困難。導致過去對於腦部研究,主要是藉由影像學做研究,但終究是隔一層紗,腦庫成立對腦部疾病研究是非常重要。

薛瑞元也當場向陳建仁請命,他表示支持腦庫要能夠維持運作需要經費,盼從科技預算爭取,未來做這些研究,政府補助也是要從科技預算,盼國科會科技預算審查、主計總處,以及立法院都可幫忙。

薛瑞元表示,腦庫的建置,也需要增加對公眾的宣傳,希望與病友團體一起合作,提高民眾對大腦捐贈的接受度。


三立新聞網|黃仲丘/台北報導攝影|原始連結

要為失智症等疾病解謎! 台灣腦庫今揭牌成立!|自由時報

台灣腦庫(台大醫學院台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今日揭牌,主要蒐集民眾往生後捐出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藥物的基石,初期容量可達150個腦,行政院長陳建仁出席致詞期許變成亞洲很重要的腦的學術研究機構,讓世界看見台灣;衛福部長薛瑞元也承諾每年會撥款支持營運。

台灣腦庫代表人、台大醫學院教授謝松蒼表示,許多研究可以動物實驗,但人類腦部有皺褶,老鼠大腦則平滑,因此動物腦無法取代人腦,全球從1980年代起陸續成立腦庫,目前約有150個,集中在美國、澳洲、歐洲、英國、日本,顯與生物醫學實力強弱有關。

此外,謝松蒼指出,目前台灣沒有腦庫,研究人員需要到美國等地申請,但外國人與台灣人有些基因不同,未必符合實際需要。以台灣人特殊基因型來說,就涵蓋類澱粉神經病變、威爾森氏病、小血管病等,只有自己的腦庫才能回答自己的問題,長程目標希望促進開發藥物,像是現有一款延緩失智症用藥,就是與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腦庫的發現有關。

謝松蒼指出,台灣大約30年前就有病友、醫師、學界提議建立腦庫,但從2017年開始籌劃建置,當年8月23日由立委邱泰源在立法院召開協調會,解決相關問題,後續2019年衛福部做了行政解釋,腦庫終於有法源依據,再加上找來國外腦庫專家,以國際標準建置硬體工程,也送醫師赴海外進修,歷經6年的努力,終於正式揭牌。不過,很遺憾的是,與謝松蒼一起推動催生腦庫的神經罕病治療權威宋秉文近日逝世,無法出席親眼見證。

薛瑞元表示,全球尚無腦部移植技術,腦庫是研究導向而非移植導向,由死者捐贈的腦組織提供研究,比較像是人體生物資料庫,衛福部會支持、編列經費維持基本運作,實際金額待評估,腦部研究則需要靠科技計畫支援,必須視國科會預算、立法院審查而定。

陳建仁表示,人口老化過程中,會面臨失智症、帕金森氏症與相關腦萎縮疾病,若沒有腦組織,難以對於致病機轉、早期生物標記得到很好的探索,希望台灣腦庫成立,病人善心、慈悲捐贈組織,科學家再對腦部疾病深度研究,從預防、早期發現、適切治療、延緩惡化都能夠有進展。

陳建仁也期許,台灣腦庫變成亞洲很重要的腦的學術研究機構,促進國際連結,讓亞洲人或東亞特有的腦疾病有更好的了解,領先世界,讓世界看見台灣,讓台灣走到世界上。

台灣腦庫工程經費共計750萬元,空間包含檢體冰凍室、檢體固定室、實驗室、行政室、資訊室等,初期容量可達150個腦,可蒐集罕見疾病、神經退化疾病及正常人的腦。台大醫學院教授李立仁表示目前初估至少有30份病友同意書,但缺乏對照組正常人的腦。

自由時報|林惠琴/台北報導、叢昌瑾攝影|原始連結

台灣腦庫揭牌 有助研發新藥及治病機轉|公視新聞

台大醫院今(5)日為台灣腦庫舉辦揭牌典禮,未來將用來蒐集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研發新藥物及治病機轉。不過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教授表示,挑戰也才剛開始,經費上的營運希望有政府的支持。衛福部長薛瑞元回應,衛福部未來會採取每年撥款的方式提供支援。

奔走6年多,在醫界大老的祝福聲中,台灣第一個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正式在週日(5日)揭牌。

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指出,「台灣大部分神經系統研究,大概都侷限於動物的研究,理由就是因為沒有人腦的組織,所以其實從動物到疾病,中間跳過人腦組織,其實這是很大的差距。現在至少我們有這樣子的腦庫,希望可以滿足大家的需求。」

全球有約150個腦庫,過去台灣需要人腦組織研究,要跟其他國家申請,加上台灣人基因還有疾病樣態不盡相同。包括高齡社會常見的失智症、巴金森氏症、以及小腦萎縮症等神經退化性疾病,使用腦組織做研究是救治病患的曙光,台灣腦庫代表人謝松蒼等人,從法源、制度建置一路籌劃,未來的營運,更希望有衛福部的經費支持。

衛福部長薛瑞元表示,「第一個方向就是要讓腦庫能夠維持運作,衛福部這邊會來支持。第二個方向的話是腦部的研究,這個部分的話政府就要靠科技計畫來支援。」

腦庫未來將用來蒐集病友捐贈者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用來研發新藥物,也用來研究關鍵的神經疾病治病機轉。

謝松蒼表示,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台灣腦庫的成立將厚實腦科學研究的根基。


公視新聞網|朱鳳治 鍾建剛/台北報導|網頁文章原始連結影音連結

灣腦庫揭牌 盼為失智症找解方|國語日報

臺大醫學院臺灣腦神經組織人體生物資料庫(臺灣腦庫)昨天揭牌,這是臺灣首座腦庫,主要蒐集民眾過世後捐出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神經退化疾病藥物的基石,初期容量可達一百五十個腦,將接受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疾病患者、健康民眾捐贈,期望能夠找到更準確的治療方式。

臺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表示,許多研究可用動物實驗,但人類腦部有皺褶,老鼠大腦則平滑,因此動物腦無法取代人腦。目前全球有一百五十個腦庫,分別在美國、澳洲、歐洲、日本等地。過去臺灣沒有腦庫,需要向國外申請,但外國人的基因不同,未必能解答國人致病的問題;因此有了自己的腦庫,就能回答國人的問題,並藉此促進藥物開發,讓病人有機會治病。

衛福部長薛瑞元說,腦庫是重要的研究機構,政府會編列預算支持補助,相關科技計畫也會提供經費支持。

國語日報|陳芝瑄/台北報導|2023-11-06|網頁文章原始連結

自由廣場》腦庫成立,體現台灣對科學發展和人類福祉的重視|自由評論網

自由廣場》腦庫成立,體現台灣對科學發展和人類福祉的重視

◎ 陳擷安

台灣腦庫正式成立,是醫學研究的進步,對數百萬受到神經系統疾病困擾的人更代表希望。腦庫的本質不僅是蒐集中心,更是動態的人類腦神經狀況圖書館,通過它們確保的每個樣本記錄大腦的內在運作。蒐集死後腦組織的過程是一項敏感但至關重要的偉大事業,有賴捐贈者的利他主義和醫學專家的專業。腦神經疾病也將繼續挑戰醫學科學中最聰明的科學家們。

台灣腦庫將成為科學界解碼大腦複雜性的研究平台。對大腦的結構進行研究分析,評估疾病的進展,並測試新治療方法的效果。研究成果或將改變我們對待、診斷和治療腦疾病的方式。

台灣建立腦庫,能補足台灣人因遺傳和獨特性產生的特定研究空白。腦庫內的研究資源意謂著研究人員可立即獲得反映當地疾病模式和遺傳傾向的樣本,促進更相關的研究。這種遠見是個體化醫學新趨勢的指標—治療方法將不再是一刀切,而是能針對特定人群設計,並能更準確地對症下藥。這種研究的自主性意謂台灣能建立起對本土疾病特有的理解,進而發展出特定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此外,台灣腦庫的成立還代表了對科學人才的投資,不僅可留住國內的專業知識,還能吸引海外人才來台交流、合作,促進創新與知識的進步。

過去幾年裡,從利用哈佛大學腦庫資源識別阿茲海默病新藥靶點,到利用澳洲腦庫組織發展帕金森病的創新診斷測試,這些發展凸顯了腦庫對於加速神經學領域進展的貢獻。

腦庫已被視為推進神經科學的重要研究平台。從哈佛大學腦組織資源中心(HBTRC)到澳洲腦庫的例子顯示,這些資源能夠支持實現重大的醫學進步,從而提高生命質量和疾病治療。台灣的腦庫計劃受到這些成功案例的啟發,將能為研究人員提供獨特的機會以開發新的治療方法和藥物。

台灣腦庫要能達到預期成果,需要政府和研究單位的持續支持,不僅在資金上,更在於策略規劃和對腦科學研究上。除了幫助台灣腦庫成為對抗神經系統疾病的重要成果,更體現出台灣對科學發展和人類福祉的重視。

腦庫的設立是一個跨學科合作的範例,需要法律、倫理、醫學和科技等領域的專家共同協作,以確保進行的研究不僅科學嚴謹,且符合最高道德標準。能否成功不僅取決於如何加強本地研究,還在於如何與國際科學研究單位合作與互動、知識的交流和技術的轉移。

台灣腦庫的成立開啟了國內醫學研究的里程碑,同時也可能對全球神經科學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通過專注研究和創新來促進醫學研究的進步,反映了台灣對於科學進步和人文福祉的承諾。

(作者為臺灣大學醫學院醫學教育暨生醫倫理研究所碩士)|原文連結

揭牌典禮流程